MORE

特别公告

    谨向多年来关心和热爱黄家医圈事业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山东黄家医圈专家组成员

    专家:张宝月 郭立武 王雪青

    预约电话:13964072559

    本网站以内的电话是唯一的联系、预约方式,其它电话或其它联系方式跟济南黄家医圈无关,严防假冒!

    网站维护:2024年11月29

MORE

健康管理

MORE

典型病例

MORE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详细内容 新闻详情

影响化验检测结果的常见因素

 

 

      影响化验检测结果的常见因素

在判断化验检查结果时,是否出现异常、有无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相关人员首先要排除能干扰检验结果的非病理因素,如年龄、性别、运动、精神、体位、饮食和用药情况等;检测方法、仪器和试剂质量等。现已证明,有些化验项目的参考值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年龄差异及性别差异,体位、运动与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饮食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服药后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血液一般性常规化验

血细胞检验主要包括血常规分析,检查外周血液一单位体积中的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和质量,观察分析一般血液中所含不同细胞的数量和形态有无异常,以及早发现是否存在异常等。一般的常规检查有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分类、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膜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和血细胞分布直方图等。

红细胞生理性增高:见于生活在高山的居民、缺氧刺激、新生儿代偿性,以及对剧烈活动和寒冷的反应等。

生理性降低:妊娠中后期、老年造血功能下降等。

病理性增高: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机体缺氧引起的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如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先天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此外腹泻、呕吐、长期不能进食、多汗、多尿、或脱水、严重烧伤等都可能引发相对性增高。
病理性降低:可见于多种类型的贫血,尤其以大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妊娠贫血、溶血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及急慢性白血病、慢性失血和出血和出血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此外,在急慢性肝病、寄生虫病、血吸虫病、急性肾炎患者。

白细胞计数

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的白细胞具有杀灭病原菌、清除过敏原、参加免疫反应的作用,恰是人体内抵挡疾病入侵的重要防线。化验检查时根据白细胞形态和染色不同,可将白细胞分成以下5种: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都将产生着不同的生理作用。在人体病理情况下这些白细胞可以出现质和量的异常。

白细胞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妊娠、分娩期、月经期、剧烈活动、饮酒、饭后等,下午化验较上午高。
白细胞病理性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及细菌性感染、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酮症酸中毒,以及手术后急性出血、严重烧伤、组织损伤、肾移植后排斥反应、药物或铅、汞中毒及使用激素等。
白细胞降低:提示正副伤寒与结核杆菌感染、流感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极度严重感染的病例,某些血液病,如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此外,一些放射性损害,如治疗肿瘤所采用的X线和镭照射疗法、化学药物的损害等;另外,患者脾功能亢进、营养不良、极度肾功能衰竭及门静脉肝硬化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是血液中有形成分最小的细胞,参与机体的凝血过程,同时也能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因此,进行血小板计数检验是诊断出血、凝血疾病和许多常见血液系统疾病的方法。

生理性减少:可见新生儿或婴儿、妇女月经前期,此外,运动和居住环境也可以影响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例如,早上较午后为低、住在平原的居民较高原人群要低,在饱餐和剧烈运动前可较之后为低。

病理性减少:可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DIC、血栓性血小板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已表明血小板消耗和需要量不断增加等,也可见于血液浓缩病例等。

病理性增多: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大出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重要肾疾病与肾功能的检验

尿素氮检测 该物质主要经由肾小球滤过而随尿排出,测量尿素氮的目的在于观察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脏的排泄功能降低时,血液内的尿素氮浓度便会增加。

1)尿素氮增高:高热、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使血浓缩、肾血流量减少、剧烈呕吐、幽门梗阻、肠梗阻、长期腹泻;各种肾病、中毒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病晚期、肾动脉硬化症等;前列腺肥大、尿路结石、膀胱肿瘤致尿道受压阻塞;体内蛋白质分解过多等。

2)尿素氮降低:可见于肝病合并广泛肝坏死、低蛋白食谱或吸收不良、肾功能衰竭等,有时也可因为尿崩症或利尿剂使用过大引发氮排泄过多所致。

血清肌酐检测

肌酐是肌酸和磷酸肌酸的最终产物,经由肾小球滤过,而不再被肾小管重吸收。肌酐生成的多少也与个体的肌肉量有关。体内每天每一克肌肉代谢将产生1毫克肌酐,是比较恒定的,一般情况下,能经由肾小球滤过而全部排出体外。当肾脏发生病变是肌酐排泄受阻,检测血内该物质的浓度就会有所升高,可据此进行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评估。

1)肌酐增高:见于各种肾病、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尿毒症,一般认为肾功能损害愈严重肌酐含量会愈高,其预后不良。有时还可见于骨骼肌损伤、心肌炎或严重心力衰竭等。

2)肌酐降低:见于进行性肌萎缩、贫血、妊娠期、白血病及多尿症患者。

血清尿素检测

尿素是体内氨的重要产物或去路,主要在肝脏内合成,当随血液流经肾小球滤过之后即伴尿液排出体外。

1)尿素增高:见于长程发热、各种类型的肾脏疾病、消化道出血、休克、酸中毒、心力衰竭、高蛋白饮食、尿路阻塞或肿瘤、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尿素减低:见于重症或晚期肝病、蛋白摄入和合成不足、营养不良等。

                     胆固醇和血脂代谢检测

血脂检验是针对血液内所含脂质化验的总称,主要项目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磷脂及游离脂肪酸等。随着社会的进步,目前国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患者高脂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血脂增高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和发生事件显著增加。

血清总胆固醇检测  血液内总胆固醇包括脂肪酸脂化结合型和分离型两种,正常状态之下,人体对于胆固醇的吸收、合成和代谢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并且保证着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通常人体的总胆固醇水平也与年龄、性别、食谱有关,脑力劳动者要比体力劳动者更易于增高。长时间的高胆固醇血症,有可能使多余的部分,不断沉积在动脉血管壁内,使动脉壁发生粗糙、增厚、变硬或伴血栓形成,终致血管腔狭窄,降低和中断心脏和血管的血液供应,故容易发生冠心病和卒死。

1)总胆固醇增高:见于原发性高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总胆管阻塞、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重症糖尿病、肝外阻塞性黄疸、肥大性骨关节炎、老年性白内障、牛皮癣等。通常认为总胆固醇过高为动脉硬化危险边缘,到了7.76mmol/L为动脉硬化高度危险水平。

2)总胆固醇降低:提示有溶血性与恶性贫血、长期营养不良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胆固醇血症、急性肝坏死、结核病、晚期癌症、或曾经使用卡那霉素、对氨水杨酸、肝素和大剂量使用维生素C的病例。 

甘油三酯检测

三酰甘油曾称为甘油三脂,是甘油和脂肪酸共合体,主要功能是给生物细胞提供一定的能量,一时得不得应用时,可储存在皮下为脂肪,有时也可储存在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中。长期过于摄入将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病等。

三酰甘油可随着年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体重超标者常常偏高。
2)三酰甘油增高:可见于家族性高脂血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病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糖原沉积病和妊娠后期、脂肪肝及其它肝病。但是,三酰甘油的增高,对于诊断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时并不全是独立的危险因子,当结合高胆固醇血症或有HDL-C下降时才有诊断价值。
3)三酰甘油降低:可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脑梗死、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肝功能严重低下和营养不良者。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胆固醇主要由肝脏合成,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曾俗称为冠心病的保护因子通常认为血液内高密度脂蛋白越高越好,在生理方面可起到肝外组织胆固醇运抵肝脏的转运作用。

1)高密度脂蛋白减少,提示易患冠心病,该项指标降低的人群,其脑血管病和冠心病发病率高。

2)高密度脂蛋白增高:提示冠心病的危险性下降。        

血胆红素与肝功能检测

血液内胆红素检测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胆红素每天的总生成量约为250-300mg,其来源大部分是由受到破坏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生成,而且,当血红蛋白发生分解时即可生成色素。血红素在酶的作用下变成胆红素,此时即称为间接胆红素,又叫做非结合蛋白蛋白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主要指在转移酶催化下生成的结合蛋白胆红素,可经胆道排出。在胆红素生成、转化和排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问题都能造成血液胆红素增高,重者即可引起显性黄疸。

血清总胆红素检测

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血红素蛋白的血红素、骨髓中的幼稚细胞以及全身组织的类同蛋白质如肌红蛋白等。某些特定疾病中检测胆红素总量将会发生明显改变,增高程度反应发生黄疸的程度。

血清检测

1)血清胆红素增高:可见于中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急性肝坏死、化学药物中毒等。

2)血清总胆红素降低: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或慢性肾炎等。

血清结合胆红素
检测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通常可以表明以下经肝细胞处理和处理后的胆红素的胆道排泄发生障碍。
1)阻塞性黄疸:结合胆红素增高,甚可超过总胆红素的50%以上。
2)溶血性黄疸:结合胆红素仅占总胆红素的20%以下,并有非结合型胆红素增高。
3)肝原性黄疸:结合胆红素增高,可占总胆红素的35%,并有非结合型胆红素增高。

非结合胆红素检测

非结合胆红素增高:可见于大面积烧伤、败血症、血型输血不合、药物黄疸、脾功能亢进、恶性贫血、铅中毒、新生儿黄疸、哺乳性黄疸等。

黄疸指数检验

此项检验旨在大体的进一步区分黄疸的性质和程度,且具有操作方便、经济的特点。

溶血性黄疸时,黄疸指数多在50U以上;胆石症或肠梗阻黄疸时,黄疸指数多在100U以下。一旦发生肿瘤性阻塞黄疸时,比如有胰头癌性梗阻,黄疸指数时常明显超越100U以上。

胆汁酸检测

初级胆汁酸是以胆固醇为原料在肝脏内合成的,再经肠道内细菌作用后而形成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之大多数可被吸收进入血液,在通过肝脏时才可发挥作用,帮助许多脂类物质的消化吸收。临床中检验血清内总胆汁酸含量,可以了解肝胆病变对于次级胆汁酸的吸收和利用。

临床中以胆汁酸增高为多见,可提示为下列疾病:妊娠性胆汁郁积、酒精性肝病、脂肪肝、急慢性肝炎等。例如在急性肝炎时,将出现胆汁酸的急剧上升,并随着患者治疗病情的好转,也可以逐渐恢复至正常。

肝脏疾病重要转氨酶检验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多功能性器官,几乎参与机体一切物质的代谢,有极其复杂的功能和强大的代偿能力。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ALT)谷丙转氨酶

一般性的丙氨酸氨基转移活性增高通常提示为下列疾病:

1)肝脏疾病如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变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药物中毒性肝炎;

2)胆道疾病如胆结石、胆管炎、胆囊炎及肝内外性胆道阻塞疾患等;

3)心血管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脑出血、心力衰竭合并肝淤血时;

4)骨骼疾病:多发性肌炎、及营养不良等;

5)部分化学制剂药物极容易导致肝细胞中毒和坏死。

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AST)谷草转氨酶

在正常情况下,机体细胞衰老和生成均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一旦发生组织、器官损伤,将致细胞此酶朝血液内释放,进行检测便会增高。发生心肌梗死时血清中此酶的活力增高,其次肝病肝细胞大量损坏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可升高,急性中毒性肝炎此项将更高。

谷氨酰转肽酶增高提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及阻塞性黄疸等。

血液碱性磷酸酶(ALP

碱性磷酸酶存在于人体大部分的内脏器官中,这类物质也可经过肝脏由胆汁排泄到小肠腔内。该项检测有助于了解胆汁从肝脏至十二肠的流出途径是否正常。

碱性磷酸酶降低,主要提示为贫血、恶病变和儿童甲状腺发育不全的病例。病理性增高通常见于骨骼的疾病,如成骨不全、骨质软化症、佝偻病、纤维性骨炎、骨转移癌、骨原性肉瘤、骨折修复期患者;肝胆系统疾病、急慢性肝炎及硬化、坏死,肝胆系统的原发性或继发性癌肿等。

血液酸性磷酸酶检测(ACP

 酸性磷酸酶主要分布于前列腺、肝与脾脏、乳腺、骨骼、红细胞和血小板。

酸性磷酸酶增高:主要见于前列腺癌,尤其是在发生转移时,该项呈现显著增高;其次是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原发性骨瘤、乳腺癌、白血病、胆囊炎、心肌梗死等。

常见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

对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和检查,对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比较成熟的肿瘤标志物检验如甲胎蛋白(AFP)、前列腺特异蛋白(PSA)等,已分别成为肝细胞癌、前列腺癌的常规筛查试验。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所谓肿瘤标志物(TM)是指癌细胞在发生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或数种正常细胞已不具备的、或含量甚低的特异性物质,一般认为,各种肿瘤标志物都存在于细胞、组织、血液中,可以通过生化反应、免疫学反应或分子生物学技术给予定性或定量测定,提供有关机体内是否有肿瘤存在及肿瘤生长状况的说明。然而,多数肿瘤标志物不但存在于肿瘤组织中,有的仍可能存在于正常的组织内。故推荐使用敏感的3-4个肿瘤标志物组合一起检测。

【肿瘤标志物的分类】

对于肿瘤标志物的分类,可根据其来源不同而分成4大类型:肿瘤胚胎抗原类,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蛋白质类,如肿瘤标志抗原等;激素多肽类、酶类和受体、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绒毛膜激素、基因及基因产物类,例如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等。

此外,也可以按照肿瘤标志物性质分型,即可分为以下3大类型:特定肿瘤标志物,如检查肝细胞癌的AFP、检查前列腺癌的PSA、检查卵巢癌的CA-125;基因标志,例如ras基因、myc基因、bcl-2基因、cerbB基因、以及抑癌基因表达蛋白P53等;广谱型肿瘤标志物,诸如组织多肽抗原、铁蛋白、CEA

常见肿瘤标志物主要包括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神经元特异抗原、糖类抗原-12515319-9242724、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糖类抗原50、铁蛋白、组织多肽抗原等。

目前已被用于临床检测的主要方法,包括生物化学测定、放射免疫学检测、血清免疫学检测、病理细胞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生物芯片技术检查等。

1、癌胚抗原

这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则属于胚胎性抗原,最初是于结肠癌组织内发现。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已发现在消化道上皮组织、胰腺、肝内都含有CEA这种糖蛋白。正常时细胞分泌的CEA也进入胃肠道内;异常时癌细胞分泌的CEA可以进入血液和淋巴组织,导致循环血的CEA水平上升。另外,CEA也存在于胆道、羊水、肺和乳腺等组织中。

【主要临床价值】

1)提示恶性肿瘤的诊断,如见于结肠癌、胃癌、胰腺癌、胆管癌、肝癌、乳腺癌、小细胞及非小细胞肺癌、甲状腺髓样癌等,但有些非恶性肿瘤疾病的阳性率比较低。

2)提示非肿瘤疾病的诊断,如见于肠道炎症、肾功能不全、结肠息肉、肝硬化、慢性肝炎、吸烟、妊娠等。

3)血清癌抗原15-3CA15-3)这是一种以乳腺癌为代表的恶性肿瘤相关抗原,正确的检测将有助于针对乳腺癌病例的诊断或跟踪随访。此项明显增高:可提示乳腺癌、宫颈癌、结肠癌、肺癌的诊断。然而,据统计分析研究,在非恶性肿瘤的阳性检出率占一定比例。

4)血清癌抗原19-9CA19-9CA19-9又称胃肠道相关抗原,即是一种与胰腺癌、结肠癌、胆囊癌和胃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通常在正常人体组织中的含量很低。一旦显著上升有助于某些消化道肿瘤的临床诊断。

5)血清癌抗原(CA50CA50是一唾液酸脂和唾液酸糖蛋白的光谱肿瘤标志物,它与癌抗原19-9也存在一定的交叉抗原性。此检测可有助于胰腺癌、结肠癌、和胃癌的支持性诊断。

6)血清癌抗原125CA125)现已发现,CA125主要存在于患者上皮性卵巢组织及血清内,已经证明,它是很重要的卵巢癌相关抗原。因此,此项检测主要用于手术与化疗前后的疗效观察。此项显著增高:可提升卵巢癌、乳腺癌、胰腺癌,也可见于子宫内膜移位症、盆腔炎等。此外,妊娠前3个月内此项指标也可能升高。

血糖和胰岛素功能检测

血糖检验是针对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进行的检查,机体正常时糖的分解与合成代谢保持动态平衡,故血糖浓度是相对稳定的。通过血糖的定量测定有助于判断与糖代谢失衡相关的疾病。

1、空腹葡萄糖检测(GLU)简称空腹血糖检查。空腹抽血2毫升,取血清和血浆测定都可,但以血浆方便且结果可靠。

主要疾病解读:

1)空腹血糖生理性增高:见于正常人在高糖食谱或情绪激动时。

2)空腹血糖病理性增高:见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腺垂体功能亢进;轻度增高:肺炎、肾炎、颅内压增高、脑外伤脑震荡、脑膜炎、脑瘤、脱水及缺氧窒息、妊娠呕吐、全身麻醉后等。

3)空腹血糖降低:见于胰岛素增多症、过量胰岛素治疗、胰腺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低下、某些关节炎、严重贫血、肾功能失调的慢性肾炎晚期、少数肥胖症、各类糖原储备病等。此外,偶见于胰岛细胞瘤、脑垂体功能减退、肝炎、肝坏死等。

2、餐后葡萄糖检测 此项检验特指在餐后2小时进行的血糖检验。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是相对恒定的,每当进食后即可产生一定范围的波动,但仍可维持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若在就餐2小时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液含糖水平则有一定临床的诊断价值。在就餐2小时后,抽静脉血2毫升,取血清和血浆待测。葡萄糖氧化酶法:正常均低于6.7mmo1/L

3、疾病解读 当餐后葡萄糖高于正常即可疑诊糖尿病,一般高于7mmo1/L,高于11mmo/L即可确诊糖尿病患者。此外,餐后血糖病理性增高时,有时还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脱水的病例。

4、胰岛素检测

胰岛素的多少将关系到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利用。它可促进肝脏和外周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形成肝糖原或脂肪后,进入代谢产生相应的能量;它可以刺激脂肪形成、抑制脂肪的分解;可以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分解。目前已认为,I型或II型糖尿病分别是因为胰岛素量和质的绝对和相对不足所致。
1)胰岛素定量增加:可提示胰岛瘤、II型糖尿病、肝脏疾病、自身免疫性胰岛素综合征、肥胖症、代谢综合征、强制性肌营养不良、遗传性果糖和半乳糖不耐受症。

2)胰岛素定量降低:可提示I型糖尿病、胰腺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等。



相关文章
精彩图片